马王堆汉墓是西汉初期长沙王丞相利苍及其家属的墓葬,位于湖南省长沙市。
1972-1974年,考古工作者先后发掘了3座西汉时期墓葬。墓葬的结构宏伟复杂,椁室构筑在墓坑底部,由三椁、三棺及垫木所组成。木棺四周及其上部填有木炭,木炭外又用白膏泥填塞封固。出土丝织品、帛书、帛画、中草药等遗物3000余件。此外,还出土有保存完好的女尸1具,以及方剂书籍帛书《五十二病方》。
2013年5月3日,国家文物局将马王堆汉墓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 2016年6月,马王堆汉墓被评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宝之一。
马王堆汉墓在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东郊四千米处的浏阳河旁的马王堆乡,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的家族墓地,1972年至1974年先后在长沙市区东郊浏阳河旁的马王堆乡挖掘出土三座汉墓。三座汉墓中,二号墓的是汉初长沙丞相轪侯利苍,一号墓是利苍妻,三号墓是利苍之子。马王堆三座汉墓墓主下葬年代不同。二号墓墓主轪侯利苍约下葬于吕后二年(公元前186年),三号墓墓主利苍之子下葬年代是西汉文帝前元十二年(公元前168),一号墓墓主利苍妻下葬年代可能还要略晚一些。
马王堆是浏阳河下游冲击平原中隆起的一片土堆,长约500米,宽约230米,土堆上东西各有一圆而平的土冢,相距20余米,底部相连,远远望去,因外形很像马的鞍具被当地人叫做“马鞍堆”。关于这2个土冢,有着诸多美丽的传说。北宋《太平寰宇记》中记载,西汉长沙王刘发在长沙县东侧十里地埋葬其母程、唐二姬,人称“双女冢”。明清时期的地方志也多依此记载,如光绪年间的《湖南通志》中明确指出“二姬墓在长沙县东”。又相传为五代时期楚王马殷及其家族的墓地,故名马王堆。原来马殷曾建都长沙,其父子经营长沙数十年,留下了多处遗迹至今,如“九龙殿”、“马王街”等。关于马王堆是马氏家族坟地的说法,也有人对此存疑,认为这里只是一座疑冢,而且还从地方史志中找到了支持这一观点的相关记载。如光绪年间的《湖南通志》引用《善化县志》曰:“马王疑冢,在县东南五里,楚王马殷筑,相传三千三百六十七冢。”
初步勘探
1951年冬,考古学家夏鼐来到长沙进行考古调查,在长沙东郊五里牌发现了2个相连的土冢,他根据自己渊博的考古学知识判断是汉代墓葬。1952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湖南文物管理委员会联合调查了这片土丘,确认此地是大型的汉代墓葬群。1961年,湖南省政府将其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树立保护性标志,但并没有进行发掘。
湖南省博物馆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972年发掘了1号墓;1973至1974年初,发掘了2号、3号墓。1973年出版了《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
1971年底,为响应“战备”动员,位于马王堆附近的省军区366医院决定在马王堆的两个小山坡建造地下医院,施工中经常遇到塌方,用钢钎进行钻探时从钻孔里冒出了呛人的气体,有人用火点燃了一道神秘的蓝色火焰。被点燃的那神秘的蓝色火焰让人感到恐惧和不解。最早接到消息的湖南省博物馆的侯良马上意识到,遇到的是一座古代墓葬,在湖南土话里把这样的墓叫火坑墓。
挖掘过程
1971年12月30日,有关考古专家向国务院提交报告和申请,希望对马王堆进行正式的发掘。1972年1月14日,国务院发文批准。1972年1月,考古队正式对神秘的墓葬进行了科学挖掘,显示出这个墓葬南北长20米,东西长17米,属于大型的古代墓葬。1月16日发掘工作正式开始。此次发掘主要由湖南省博物馆负责,长沙市多所大、中学校的学生以及当地驻军也参与进来。首先是清理土丘,即墓葬之上的封土堆。先发现的是一个圆形的盗洞,笔直地朝着墓葬的下方插去,一直向下延伸了17米,盗洞消失了。人们挖到了一种粘糊糊的泥土,它的俗名叫白膏泥,常常用来保护墓葬,据说具有很好的封闭性。在发掘工地上,忽然有工人在白膏泥中挖出了绿色的树叶,在随后的发掘中,人们又在填土中陆续发现了翠绿的树枝和黄绿色的竹筐。
这是一个方形的墓,深20米,从上到下逐渐缩小,墓坑的底部摆放着4米多长、1.5米高的椁室,揭开椁板是地下宝库:中央是巨大的棺材,四边的边厢里填满了珍宝。
就在考古队员提取文物的时候,在东面的边箱里发现了一个漆器,打开盖子后发现下边是水,漂了一层藕片,是2000多年的藕片。
一号墓
1971年12月,紧邻马王堆的解放军366医院内进行战备工事的建造,其中挖掘防空洞的整体方向朝向马王堆,这直接导致工人们在施工过程中发现了“鬼火”,进而集体罢工。施工方随即将有关情况通报给了湖南省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派遣了熊传薪一行人对此进行调查,并最终发现防空洞在挖掘的过程中触碰到了一座汉墓。经过讨论后,湖南省博物馆决定先发掘这座封土被防空洞扰动的汉墓,并将其命名为马王堆一号墓,另一座封土下的被命名为马王堆二号墓。在经过向上级部门申报后,考古发掘的经费从最开始申请的12000元人民币被压缩到了6000元人民币。为了节约经费,用于考古发掘的工具数量被大幅度缩减,同时馆内工作人员几乎全部参与到发掘工作当中。由于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在发掘刚刚开始的时候,博物馆内大部分工作人员均被下放到了农村参加劳动,每天能保证工作的仅有30余人次,其中有一部分人是曾经活跃于长沙一带的盗墓贼。但在此之后,发掘工作开始得到来自社会各界的自愿帮助:湖南长沙大型建筑机械厂等工厂为发掘工作提供工程机械及机械操纵人员,湖南直属文化文化系统部分单位等为发掘人员提供交通工具,当地驻军和长沙市部分中学和高校提供发掘时运送土方的人力,后期还有湖南中医学院和湖南医学院参与到了文物的保护当中。[5]
二、三号墓
1973年9月,国务院批文准许继续发掘马王堆二号墓和三号墓。11月18日,二、三号墓的发掘工作正式开始了。12月14日,三号墓首先清理完毕,其中出土的大量帛书是此墓中最有价值的文物。此墓中的三层棺都已开裂,覆盖包裹尸体的衣衾严重腐朽,尸体仅存骨骸。1974年1月13日,二号墓发掘结束。发掘结果表明,二号墓在唐代就已被盗,后又经多次盗掘,破坏极为严重,棺椁倒塌,大量文物被毁,墓主人的遗骸散乱不堪,实在令人痛惜。不过细心的考古工作者还是从墓室泥土中筛出了3枚印章,上面分别刻有“长沙丞相”、“轪侯之印”和“利苍”字样,对于确定墓主人及墓葬年代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玉质印章上以篆体阴文刻有“利苍”二字,为利苍私印;另外2枚为铜质官印,鎏金、龟钮,分别刻着“轪侯之印”和“长沙丞相”的篆体阴文。
据《史记·惠景间侯者年表》记载:“轪国,七百户。汉惠帝二年四月庚子封长沙乡利仓为侯,侯第一百二十位。”《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记载:“轪侯黎朱苍,以长沙相侯,七百户。二年四月庚子封,八年薨。”《史记》与《汉书》所记内容基本相同,只是第一代轪侯名字有别,分别为“利仓”和“黎朱苍”。马王堆二号墓出土的“利苍”印章,与《史记》相互佐证,当时“仓”与“苍”可以通用,证明二号墓墓主确实是第一代轪侯、长沙异姓诸侯国丞相利苍。
一号墓开棺过程
开棺的过程再次出乎人们的意料,庞大的棺材竟然套装有4层,最里面才是安放墓主人遗体的内棺,棺盖上覆盖着一块“T”型的神秘帛画,这幅长达两米并且完好无损的巨幅帛画是中国考古史上的首次发现。
庞大的4层棺材都用上好的木料打造,最外面是庄重的黑漆素棺,没有丝毫装饰;第二层是黑底彩绘漆棺,黑色的底子上用金黄色绘出复杂多变的云气纹,纹路间穿插着111个怪兽或者神仙,图案想象力丰富,线条粗犷,洋溢着远古时代的神秘气息;第三层是朱底彩绘漆棺,红色的底子上用绿色、褐色、黄色等各种颜色,描绘出许多代表祥瑞的图案,一共画了6条龙、3只虎、3只鹿、1只凤和1个仙人,和外面的棺材相比,这个棺材显得富丽堂皇;最里面的内棺,棺身涂满黑漆,外面用帛和绣锦装饰。要见到墓主人的面目,必须先揭开裹在外面的丝绸物品,人们花了整整一个星期的时间。墓主人身上裹了20层衣物,有丝绸、麻织品,春夏秋冬的衣服几乎都全了。女尸经过防腐处理后,被送到了湖南省医学院。注射防腐剂时,女尸的软组织随时鼓起,以后逐渐扩散,和新鲜尸体十分相似。这不仅是世界考古史上的奇迹,而且也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马王堆汉墓的发掘,为研究西汉初期手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当时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对我国的历史和科学研究均有巨大价值,其出土文物异常珍贵。
从三号墓中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经考证,比《黄帝内经》(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可能还要早,书中记载了52种疾病,还提到了100多种疾病的名称,共载方280多个,所用药物计240多个。这是我国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方剂。《五十二病方》的发现,补充了《内经》以前的医学内容,是一份非常珍贵的医学遗产。
马王堆三座汉墓共出土珍贵文物3000多件,绝大多数保存完好。其中五百多件各种漆器,制作精致,纹饰华丽,光泽如新。珍贵的是一号墓的大量丝织品,保护完好。品种众多,有绢、绮、罗、纱、锦等。有一件素纱襌衣,该衣长1.28米,且有长袖,重量仅49克,织造技巧之高超,真是天工巧夺。出土的帛画,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描写当时现实生活的大型作品。还有彩俑、乐器、兵器、印章、帛书等珍品。
一号汉墓的彩绘漆棺,色泽如新,棺面漆绘的流云漫卷,形态诡谲的动物和神怪,体态生动,活灵活现,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三号墓出土的10多万字的大批帛书,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献资料。帛书的内容涉及古代哲学、历史和科学技术许多方面。经整理,共有28种书籍,12万多字。另外还有几册图籍,大部分都是失传的佚书。
二号汉墓出土的地形图,其绘制技术及其所标示的位置与现代地图大体近似,先后在美国、日本、波兰等国展出,评价极高,誉为“惊人的发现”。
一号墓由墓顶至椁室深达20米。椁室构筑在墓坑底部,由三椁(外椁、中椁、内椁)、三棺(外棺、中棺、内棺),以及垫木所组成。木棺四周及其上部填塞木炭,厚30-40厘米,约1万余斤。木炭外面又用白膏泥填塞封固,厚度达60-130厘米。棺内出土了一具保存 2100多年的完整女尸(利苍的妻子辛追),尸体长154厘米,外形完整,全身润泽柔软,部分毛发尚存,部分关节可以弯动,许多软组织比较丰满,柔润而有弹性。古尸内脏器官保持了完整的外形,相对位置基本正常。这是世界上已发现的保存时间最长的一具湿尸。
其中发现的甲、乙本《老子》,为我们现在所见最古的版本;发现的《五星占》,是我国现在发现的最古老的天文书;发现的《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在发现的最古老医书。预计在2012年出版《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包括全部的内容。
1983年10月底,收藏于湖南省博物馆的部分文物及复制品被盗,其中包括部分马王堆汉墓的出土文物素纱襌衣。此后这批文物被警方悉数追回,相关疑犯也被捉拿归案。
关于辛追夫人尸体如何不腐的讨论自从马王堆发掘之后就一直在进行,有人认为是事先在内棺当中注入的液体所致,也有说法认为是棺椁内存在的特殊气体所致。由于当时的保存方式所限,辛追夫人的尸体被解剖后保存,但此后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脱钙现象,经抢救保护后方脱险。
出土于马王堆一号墓的帛书的印刷复制品被当做礼物送给了当时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此后,帛书上的“房中术”相关内容网址:bd66.cc被马王堆发掘业务副组长组周世荣编译后改称《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竹简“养生方”释文》,首先在《马王堆医书研究专刊》1981年第2期上刊登,但限于编者个人原因一直未能在国际上发表。1981年,以赤堀昭为团长的日本医学代表团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马王堆医学会将此刊当作见面礼赠送给了日方。“房中术”的相关内容网址:bd66.cc随后被日本麦谷邦夫先生整理,并首次在国际上发行。
2009年,马王堆汉墓考古发掘被长沙市文物局列为“近年来长沙十大考古发现”。
2012年,部分长沙市民以“汉墓风水好,土壤有灵气”为由,多次从马王堆医院一侧盗挖马王堆汉墓封土,拿来种菜、养花,甚至腌制咸鸭蛋,马王堆三号墓遭到破坏,加之雨水冲刷,导致墓顶原本的水泥板边缘出现塌陷,此后院方联合汉墓管理机构加强了该地区的保安巡逻,盗土现象得以遏制。
2014年,对马王堆中出土的文献类文物研究书籍《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正式出版。
2015年,湖南省将以湖南省博物馆为主建立以科研文献查阅为主要目的的马王堆汉墓研究数据中心。
文物所存放的湖南省博物馆改扩建工程于2015年上半年主体封顶,2015年下半年将同步推进新馆安装工程和装饰、装修工程,计划在建设资金有保障的情况下,湖南省博物馆开馆时间确定,将于于2016年初建成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