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鳄

Deinosuchus

恐鳄生存于白垩纪晚期的北美洲东部海岸地区。恐鳄的属名在希腊文意为“恐怖的巨鳄”, 恐鳄是史上出现过最大型的鳄类之一,会以小型恐龙为食。

在过去的几亿年中,地球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猛兽,它们曾经站在食物链的顶端,主宰一方。恐鳄是一种已经灭绝的大型鳄类,属于短吻鳄超科,生活在白垩纪晚期的北美洲东部海岸地区。恐鳄是史上出现过的最大型的鳄类之一,被古生物学家称为"恐怖的巨鳄",白垩纪晚期的很多大型动物,包括恐龙,都是它的食物。

恐鳄的生存年代

恐鳄生活在距今约 7500万年前。考古学家最初发现恐鳄的化石时,认为它是某种兽脚类恐龙,但研究后发现,它应该是一种史前的鳄鱼。

恐鳄的外形特征

由于已发现的恐鳄的化石相当破碎,对于恐鳄的身长,生物学家的争议比较大。1954 年,生物学家内德·科尔伯特依据恐鳄下颚约2 米的化石长度,估算出恐鳄的身长为15 米。但后来,有其他生物学家提出了不同意见,认为恐鳄的身长应该是12 米左右,体重大概是7 吨。但即便是这样的体型,它仍然明显地大于任何现存的鳄类。

根据密西西比鳄的腿骨长度,宽度和周长,对史前鳄鱼也进行了估算,西部恐鳄和非洲帝王肌鳄也在其中,结果得出恐鳄根据腿骨推测远远小于根据头骨推测的数据。

现在认为最大的恐鳄 有8吨。但是研究显示恐鳄腿部的骨骼相对它的大小相当的弱,甚至低于帝王肌鳄,很可能是特化适应水生的鳄鱼。

虽然恐鳄的身长最新的几个估计值相当的低,但即使这几个值数仍然明显地大于任何现存的鳄类。恐鳄被认为是史上最大型的鳄之一。其他的史前巨型鳄类包含:白垩纪中晚期非洲的肌鳄帝王肌种、中新世巴西的普鲁斯鳄巴西种、中新世与上新世印度的鸟嘴鳄和厚喙长吻鳄。

恐鳄的分布范围

恐鳄的化石主要在美国许多地区发现,包含阿拉巴马、密西西比、蒙大拿、佐治亚、纽泽西、北卡罗来纳、新墨西哥、德克萨斯、犹他和怀俄明。在2006年,墨西哥北部发现一个恐鳄的皮内成骨,这次首次在美国以外地区发现恐鳄化石。恐鳄的化石最常在佐治亚州的湾岸平原地区发现,接近阿拉巴马的边界。

根据恐鳄的化石分布,这群巨鳄可能生存于河口环境。某些恐鳄化石被发现于海相沉积层,但可能是恐鳄进入海洋寻找食物,如同今日的湾鳄。在阿古哈组(Aguja Formation),某些恐鳄可能生存于盐沼或潮汐带,该地区也发现最大型的恐鳄化石。

与恐鳄同栖息地的阿尔伯塔龙,是一种9-10米长的兽脚类恐龙,可能也是在霸王龙等巨型猎食者出现以前,当时陆地上的食物链顶层,很有可能会与恐鳄发生冲突。

恐鳄的生活习性

1954年,内德·科尔伯特与罗兰·伯德首次提出,恐鳄很可能以生存于相同地区的恐龙为食。内德·科尔伯特在1961年再次重申这个理论:“这种鳄鱼应该会以中型恐龙为食。恐鳄捕食岸边的猎物之时,会在水中攻击岸边的猎物,那里是所有大小的动物喝水的区域。”

科尔伯特和伯德根据其在德克萨斯州发现的化石碎片对这种巨鳄进行复原,它们以现生的古巴鳄为原型,用石膏重建了恐鳄的头骨。以今天的研究看,当时重建的恐鳄头骨是错误的,其脑袋与身体的比例也是错误的,这导致了恐鳄的体长被夸大,但是却震惊了人们的眼球。在之后的几十年里,人们在美国各地发现了更多的恐鳄化石,尽管这些化石都很零碎,但是却增加了我们对恐鳄的了解。直到2002年,根据最新发现的一具化石,大卫·施威蒙(David R. Schwimmer)利用3D技术复原出了90%的恐鳄头骨,至此我们才对恐鳄有着正确的认识。

恐鳄通常被认为采取类似现今鳄鱼的猎食模式,将身体沉浸在水中,攻击接近岸边的恐龙或其他陆栖动物,直到猎物溺死。在大弯国家公园附近发现的数节鸭嘴龙尾椎,带有恐鳄的齿痕,加强恐鳄会以部份恐龙为食的理论,但也有可能是恐鳄食腐肉。

大卫·史威莫等人提出:恐鳄可能会以海龟为食。恐鳄可能会用嘴部后段、较钝的牙齿,咬碎海龟的龟壳,以海龟为食。在恐鳄的北美洲东部化石发现处,经常发现侧颈龟亚目的Bothremydidae科化石,数个此种海龟的龟壳已发现齿痕,很有可能是由大型鳄鱼所留下。

在2002年,大卫·史威莫提出恐鳄的食性可能依据生存地区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变化。生存于北美洲东部的较小型恐鳄,生态位可能类似现今的美洲鳄,有多种食物来源,例如:海龟、大型鱼类及小型恐龙。德克萨斯与蒙大拿的恐鳄体型较大、较为少见,但即便如此 恐鳄还是主要以鱼类和岸边喝水的小动物为生。

15米恐鳄的错误数值来自于1954年科尔伯特和伯德根据古巴鳄进行的错误复原和估算。1999年经过修正之后,恐鳄的体长下降至8至10米,体重在2.5至5吨之间。根据恐鳄1米长的头骨进行准确估算,其体长在8米左右,体重在2.3吨左右。根据来自德克萨斯州的一个长度达到1.31米长的头骨推算,这只恐鳄的体长达到9.8米。目前已知最大的恐鳄化石则代表了一只长度可达10米,体重超过8吨的个体。

10米长的恐鳄超过了今天地球上生存的所有鳄类,目前有准确测量最大的巨鳄应该是Lolong,这是一条湾鳄,体长达6.17米,体重超过1吨。

10米的恐鳄已经非常巨大了,但是这并不代表所有的恐鳄都能够达到这个长度。1999年,古生物学家乔治·M·埃里克森(Gregory M. Erickson)和克里斯托弗·A·布罗旭(Christopher A. Brochu)提出恐鳄应该有与今天鳄类相同的生长比率,这可是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当35岁时,恐鳄才达到成年,当50岁时开始进入老年,这与恐龙快速的生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为研究人员打趣道:“一只恐鳄一定见证了几代恐龙的成长”(must have seen several generations of dinosaurs come and go)。

由上面的研究可以推算是,最大的10米长的恐鳄已经算是极大个体,年龄在100岁左右(澳大利亚动物园中饲养的Cassius年龄大约110岁)。对于恐鳄来说,平均10000个个体中才有一个能够达到12米的体型,在它身后是千千万万同类的尸骨。在恐鳄的成长中,它们要面对各种各样凶猛的掠食者,这些掠食者有的来自天空,有的来自陆地,有的来自河中甚至是海中,所有能够长大至老年非常不容易,真有种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意思。

恐鳄袭击鸭嘴龙类,是有很多的证据的,这些证据包括一个鸭嘴龙被恐鳄袭击以后侥幸生还,这个意味着恐鳄虽然在陆地上行动能力较差,但是仍然能在岸边捕杀和自己体形相等的恐龙,恐鳄袭击鸭嘴龙的证据,圆形的牙齿,很显然是鳄鱼的牙齿恐鳄对角龙类没有直接的捕食证据,但是许多和恐鳄同时期的角龙类得较长,鼻角防御恐鳄比晚期三角龙的眉角更管用,有可能巨鳄对角龙科起到了进化压力。

恐鳄的灭绝原因

恐鳄曾经称霸一方,随心所欲地在它们的地盘上捕食。然而,庞大的体型只带来短暂的种族兴盛,并最终导致了它们的衰亡。和所有的巨型动物一样,恐鳄过于依赖环境,环境一旦被破坏,它们就会灭绝。那个时候,北美洲的气候发生了巨大变化,海水退却,广大的湖泊萎缩,恐鳄找不到足够的食物,只能被迫消失了。

有关恐鳄的其他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