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嘴龙属(Psittacosaurus)是早白垩世亚洲最繁盛的非鸟类恐龙(non-avian dinosaurs)之一,古生物学家目前已经在中国、蒙古、泰国和俄罗斯等地发现了大量鹦鹉嘴龙属的化石。
在鹦鹉嘴龙属众多的化石产地中,中国东北部辽宁省下白垩统的热河群(Jehol Group)义县组(Yixian Formation)陆家屯层(Lujiatun beds)地层的化石材料最为丰富,当地农民和古生物学家已经在这个地层里发现了超过几千个陆家屯鹦鹉嘴龙(Psittacosaurus lujiatunensis)的骨骼化石标本。
古生物学家破解陆家屯鹦鹉嘴龙的生长奥秘
因为陆家屯鹦鹉嘴龙的化石材料众多,而且包括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因此是研究非鸟类恐龙的生长发育过程变化的最好的研究样品。
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地球科学学院的赵祺等人在6月28日的英国《自然(Nature)》杂志的子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在线发表了一篇题为《角龙亚目恐龙陆家屯鹦鹉嘴龙在生长过程中的组织学和姿势的变化(Histology and postural change during the growth of the ceratopsian dinosaur Psittacosaurus lujiatunensis)》的研究报告,这篇研究报告认为陆家屯鹦鹉嘴龙在个体生长发育过程中姿势发生变化,从四足行走姿势的动物变为双足行走姿势的动物(quadrupedal-to-bipedal posture)。
根据前肢和后肢的比例,基干角龙亚目(Ceratopsia)恐龙陆家屯鹦鹉嘴龙的成年个体被认为主要作为是双足行走的动物。但是基于骨骼生长推断一些非鸟类恐龙在个体生长发育过程中姿势发生变化,从四足行走姿势的动物变为双足行走姿势的动物,还有一些则双足行走姿势的动物从变为四足行走姿势的动物。
赵祺等人基于对于陆家屯鹦鹉嘴龙的肢体测量和组织学数据,推断出一种新的姿势变化。前肢相对于后肢强烈的负异速生长(strongly negatively allometric),并且血管管道(vascular canal)方向的模式提供的证据表明,在个体发育的中段,后肢增长尤其迅速。
组织学还可以确定单个样品的个体生长发育年龄,表明陆家屯鹦鹉嘴龙在个体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第一年和第二年的时候,前肢和后肢的比例(forelimb-to-hindlimb ratio)迅速改变,此后的第四年到第六年的时候则逐渐下降。
赵祺等人认为从四足行走姿势的动物变为双足行走姿势的动物(quadrupedality to bipedality)的个体发育变化发生在非鸟类恐龙显然是广泛的,甚至可能是整个类群的祖先状态(ancestral condition)。
来源:化石网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部分源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