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14万年前,“巫山人”就开始在重庆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这一消息连日来引发了公众广泛关注,可是,自“巫山人”发现以来,国内外学术界关于“巫山人”的争议始终未平息。争论什么?“巫山人”是人还是猿。
“巫山人”是人还是猿?
约214万年前的“巫山人”是什么? 争论不休
位于重庆市巫山县的龙骨坡古人类遗址被一些学者誉为“东亚人类摇篮”,1984年由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黄万波研究员等首次发现,并在此后的发掘中发现了约214万年前的“巫山人”化石,因此该遗址又称“巫山人”遗址。
“巫山人”是我们理解意义上的人么?国内外学术界对此有争议,其焦点集中于1985年在龙骨坡发现的灵长类下颌骨化石究竟属于人还是猿。
类似的争论不只是在“巫山人”上。魏光飚介绍,与龙骨坡“巫山人”下颌骨类似的标本,同样出土于湖北建始龙骨洞、广西柳城巨猿洞、广西田东么会洞、广西崇左三合大洞、越南等地,有人认为应归入猿类, 也有人认为应归入人类,还有人称其为似人似猿化石。
“这种争论局面的形成,最主要的原因是对龙骨坡遗址的发掘尚不够精细,不够系统;对该遗址的综合研究尚不够深入,不够全面。”魏光飚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三峡博物馆(三峡)古人类研究所于2011-2012年对龙骨坡遗址进行了系统发掘。
在此基础上,魏光飚博士等撰写的《龙骨坡文化及其主人》日前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国际第四纪》上,他提出“巫山人”有可能不是生物学家或考古学家概念中的传统意义上的人或猿,这对“人”这一概念的定义或许会提出新的挑战。
是人还是猿? 也有可能是东亚古猿后裔
魏光飚说,目前龙骨坡遗址共出土3种高等灵长类动物化石,最早一段下颌骨出土于1985年10月,争论也正是围绕这段下颌骨展开。
1986年,考古人员发掘出一颗高等灵长类动物门齿化石,这段化石已经被推测为人所有;同时,考古人员还陆续在多处发现巨猿牙齿化石,总数多达14颗。
“ 这三类化石,除了可能是人和猿,还有可能是一种具有思维能力的高等灵长类动物。”他说,在没有新的证据出现之前,这三种高等灵长类标本所代表的个体,都有可能是“巫山人”。”
哪一种可能性更大?魏光飚更倾向于第三种,那就是如云南禄丰古猿一样的东亚古猿的后裔。魏光飚推断,或许在体质人类学上,这些古猿尚处于“猿”的阶段,但在考古学上他们又属于“人”的范畴。数百万年前,他们在适应长江三峡半封闭的森林、河流环境中,开创了一套全新的技能,从依赖天然工具发展到了依赖自制的石器进行生产劳动,进而跨过了猿类的门坎。
不过,他也表示,这种可能还需要更多、更充足的证据来支持,尚有赖于对该遗址的进一步发掘和高等灵长类化石新材料的出现。
巨猿可能有3米高 会否制造使用工具也是谜
如果“巫山人”是巨猿,那会是什么样子?有学者曾推测,巨猿的身高可能在2.5米到3米之间,体重可能超过300公斤。巨猿的下颌骨粗壮,颊齿硕大,是人类牙齿的2倍。在饮食习惯上,巨猿属于杂食动物,喜欢吃水果等,因此在巨猿的牙齿化石中,研究人员发现有不少是龋齿。
那么问题来了,高大的巨猿会制造和使用工具吗?龙骨坡出土的上千件石器,是它们的吗?魏光飚表示,目前,尚没有确切的证据能证实或否定巨猿会制造和使用工具。
关于龙骨坡遗址的考古以及保护有何进展?记者今日从巫山文物管理所了解到,目前已启动了对龙骨坡的危岩抢险加固工程,工程预计持续一年多。
随着“巫山人”考古研究的推进,公众对此也越发好奇,那么未来公众能否一睹“巫山人”生存环境的风采呢?巫山文管所有关负责人介绍,未来计划在龙骨坡建设遗址博物馆,就地保护展示。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部分源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