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山遗址位于今城固宝山镇宝山村,北依秦岭,南濒汉水。由西北大学文博学院副教授赵丛苍率领的考古小组发现,遗址房屋基础平面一般为长方形,多为木骨泥墙形式,结构清楚,保存良好。其中一个建筑基址面积超过一百平方米,布局设置规格等级很高;同时发现了很多小开间联作长条形建筑基址,最长的一处达十五米以上,极富特色,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纹饰文字诞生于秦岭宝山
经过考古工作者15年不懈努力,秦岭南坡的宝山遗址考古发掘取得重大成果。3600年至3000年前宝山先民挖坑烧炙肉食,制作生活器具,精致的鸾鸟口衔灵芝刻画于器物上等生活景象被逐一揭开。
宝山先民烧烤肉食为生
在考古发掘中,考古人员发现了新的古人类创造的生活设施遗址———“烧烤坑”。在国内以往的考古发掘中,古人类基本上都是挖坑作为倒埋垃圾的,考古学上命名为“灰坑”。而宝山遗址的坑是将烧烤和堆放废弃物等功能集于一身,这种现象意味着宝山地区的古人类使用了另一种填埋垃圾和烧烤食物并用的“烧烤坑”。考古工作者初步推定这些烧烤坑为商代遗迹。据烧烤坑内一般遗留有较多动物骨骼的情况分析,当时人们所烧烤的食物,基本以肉食类为主。
制作器物技艺精湛
宝山商时期遗存中的陶器总种类达20多种,其中不少器物,胎体厚度仅1—2毫米,显示出精湛的制陶技艺和高超的艺术水平。出土的铜针四棱体针身和尾端的精心装饰,则显示出别致的设计构思与考究的制作技艺,同时该针也是迄今所见我国古代最早的青铜针实例。
目纹蛙纹可能是文字
宝山遗存的各种陶器纹饰无不显示出自身的特点。贝宝山发现的目纹和蛙纹,都是刻画在作为主要陶礼器之一的高颈小平底樽的肩部,当具有特殊的意义,不排除作为符号或文字的可能性。宝山发现的鸟纹为鸾鸟形象,其刻画于宝山商时期遗存的器物上,年代较早。该鸟纹口衔灵芝,刻画生动,堪称早期鸟纹的精美之作,具有丰富的内涵。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部分源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